我们的教育理念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?
“我曾以为孩子们沉迷于电子世界,是互联网发展、游戏泛滥的必然结果,在离开德国近10年后,这个暑假我带娃回了趟德国,才发现,什么也不能为自己做不到“知行合一”、不能“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”来背锅。”
本文是“爸爸真棒”的创始人之一的杨捷,暑假重返德国后所受到的冲击和一系列的思考。
1
“妈妈我知道了,红绿灯坏了”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12年前,2006年的圣诞节,在德国柏林出生的儿子,第一次陪着我万里迢迢从德国飞回新疆去看望养育我长大的太外婆。
前来接机的是亲戚带来的一部军车,开车司机是个稚气未脱的穿军装的小伙子。凌晨的街道寂静无声,军车一路狂飙,儿子兴奋地站在司机哥哥右后方,眼睛直直地透过车前窗看街景。
都坏了
车里顿时安静了两秒钟,继而大家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,只有司机哥哥羞红了脸,默默地在下一个红灯前停下了,也没有一个人再好意思催促他快走,虽然这么夜深人静的也没有行人,虽然我们开的是军车有一些特权……
天知道儿子当年的小脑袋里转了多少道弯呀:
首先,他看到红灯的条件反射是禁行;其次,开车的是穿制服的可敬哥哥;第三,身边还有他熟悉的亲爱的妈妈……
两岁半的儿子还没有上幼儿园,所以,不要忙着发出:“德国幼儿园就是教得好啊!”的感叹。也不要以为是我耳提面命的结果,毕竟他还是出入靠父母携带的年龄。 天天看到街上的行人都这么做
2
天之骄子的行为,让人不胜唏嘘二十年前我到德国留学,留学生们会觉得德国土,没有高楼大厦,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人家“笨”,做什么事都那么教条、有板有眼。回想起我们这些当年的“天之骄子”在留学时的一些行为,心里不禁唏嘘。
有一回放学回家路上,我和我当时唯一认识的一位中国女同学去超市买白菜。超市的菜是自己在计重器上称重然后贴上价格标签再去付款的。女同学特别得意地教我一招省钱秘法:用一颗体型小的白菜去称重,得到比较便宜的菜价,再换一颗大个儿白菜贴上小个儿白菜的价格去付钱,妙吧!
我怯怯地说:“这样不行吧?”
她冲我挤挤眼:“德国人那么笨,从来发现不了!”
我拽住她说:“不是怕发现,是这样不好!”
她狠狠翻了个白眼儿:“得了吧!就你有钱!假清高!”
还有一件事我忘不了:
在德国买交通票全凭自觉,有时一个学期都碰不到几次查票的。但一旦查到,两次以上忘带车票,会备案,如果确认是逃票行为,就会直接影响到个人信誉以及签证。
有个法律系的中国留学生,忘记了带学生车票,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信誉,谎报了其他同学的姓名生日。
我们觉得她这样的行为不妥,她却说:“反正在德国人眼里中国人都长得差不多,又认不出来。”
国人身上存在的知与行的不统一,是当年给到我的最大冲击。
3
德国人为什么“知行合一”做得好?那个谁的妈妈太不尽职,居然给那么小的孩子天天看电视!
个人的不恰当行为哪个国家都存在,我还是认为在文化素养方面中德两国是平等的。可为什么,德国人普遍显得“知行合一”比我们做得好呢?
其实,从保护环境和看电视这样的小事,就可以看出德国人是怎样通过规范行为来做到知行合一的。
德国的垃圾分类非常细,细到你扔瓶子的时候不能带盖子,细到白玻璃和棕玻璃不能扔到同一个垃圾桶,而且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把垃圾分好类的。
不好好分类的家庭会怎么样呢?
整整一个单元的垃圾桶都会被禁用几天。
谁也不好意思因为自己的懒散疏忽让周围邻居一起受罚吧,所以都很自觉地遵守规则。
而为了鼓励大家自助回收饮料瓶矿泉水瓶,每个瓶子还回去的价格比水还贵,比如一瓶价值0.4欧元的矿泉水,瓶子可能就值0.25欧元。
至于电视,德国的育儿理念就是越小的孩子越要尽可能地亲近自然,像电视这样的媒体设备,小朋友会被吸引,但是被动学习,看多了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,对成长不利。
所以,不仅幼儿园、家长反对电视,就连德国广电部也配合,在孩子们的黄金娱乐时间很少播放好看的动画片、儿童影片。
4
暑假里,让孩子转变的是什么?
这个暑假,也是我们回到上海后8年多的时间里第一次带儿子女儿一起回德国,大部分时间住在靠近丹麦的德国小镇的朋友家。
一到朋友家,见到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两个小伙伴,四个孩子就无缝衔接,骑着自行车、滑板等各种代步工具跑得无影无踪了……
接下来的二十几天,两个孩子像德国孩子一样参与家务劳动,为垃圾分类、生炉子弄烧烤;学习伺候马、骑马,踩着单板小船摇橹,跳到河里游野泳;尝试在森林里攀到30米的高空做极限挑战,到蹦床公园探索自己的肢体活动能力……
德国朋友家的孩子们玩什么都是高手级别的,可是只要安静下来,就会见缝插针地捧起书来看,我家俩娃对她俩的文武全才心服口服,自然也有样学样地捧起书来看。
有一回,我们去打真人CS,在里面遇到了20个左右十几岁的大男孩,我们一行6人与他们分别组队玩了好几局。
每局间会休息十几分钟,在休息间隙,我示意孩子们观察:这些德国的青春期男孩会干些什么?
他们有的坐下与自己或同学的家人聊天,有的互相嬉戏玩耍,有的看书,竟没有一个看手机或者Pad!他们的父母也没有一个看电子产品!
我只能假装很有道理地说:“因为这是我的工作!”我经常发现儿子女儿时不时拿着Pad在看,我问他们:“你在干嘛?为什么不学习?”他们也会振振有词地回答:“我正在学习!”当我满腹狐疑地奔过去看时,界面通常都会转换为:百词斩、维基百科之类……
两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熏染了一个月后,回到上海:
他们开始自觉地收拾房间帮忙做家务了;
他们每天抓紧时间完成功课就去进行体育锻炼了;
他们自动地把手里的Pad变成纸质书了;
还有,他们比以前更爱跟我交流了……
这不就是“榜样的力量”吗?
我顿悟:孩子们不是讨厌“别人家的优秀孩子”,只是讨厌家长口中的那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当我们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时,他们感受到的只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不满,和被别人比下去的失落,并不会升腾起奋起直追的意愿。
可是跟比自己优秀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不同了,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对方的行为,他会清楚那样做会使自己看起来更好。
所以,要想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还是要靠“身教”的力量!
5
现在的教育,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?现在我们整个社会最牵动人心的,就是我们下一代的教育,愈演愈烈的教育的军备竞赛,已经让我们忘了整个社会的知行合一,才是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犹太人说:“我们需要整个村庄来抚养一个孩子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身教重于言传,中国古来有之。
孔子当年学徒3000,战国后期的前230年各诸侯国总人口已达3000万,到1949年解放初期中国4至5亿人,儒家的一些传统礼仪和“仁义”精髓几乎尽人皆知。
单靠这3000门徒一批批地带学生就可以形成如此几何级数的增长吗?
非也。
据统计,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还在80%以上!
他们肯定不是找老师学的!
怎么学?
大部分的人无非就是自己的父辈怎么做,自己就怎么做;没文化的父母们是看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怎么做就怎么做;街坊乡里们则是看附近有文化的读书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……
惟其如此,靠身教而非言传,《论语》中这些“教导人如何去做”的言论才可以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,孔子那72高徒才会为世人称颂并效仿,儒家思想才能够在华夏土地上开枝散叶,古代中国才会被誉为“礼仪之邦”。
试想当年的孔子,他如果是个言行不一的人,他说的自己都做不到,还会有今天的儒家思想吗?
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,如果我们告诫不能闯红灯,自己却做这件事,你让孩子猜测是“红灯坏了?”还是“妈妈疯了?”
如果老师说不可以随便骂人,上课的时候却骂孩子们笨,或者用一些讽刺挖苦的冷暴力来对待学生,那么让孩子拿什么来相信美德?
如果我们一边宣传要少接触电视屏幕,一边又要求所有孩子都看同一个节目来接受教育,却在教育开始前先拖着所有人看15分钟广告,那么让我们拿什么来相信社会媒体?
现在中国的文盲率已经低于5%了,可是我们却深切感受到教育缺失。缺失在“知与行的不统一”,缺失在“言教多于身教”
作者介绍
本文作者杨捷,“爸爸真棒”联合创始人之一。科技哲学专业硕士,曾在大学任职3年,2000年赴德留学,在德国学习工作近10年。先后求学于柏林工业大学经济数学专业、柏林自由大学学前教育比较专业、科隆教区教育学院亲子培训师方向。曾经创办德国北威州的第一个中德双语亲子班。
延伸阅读